第十二課、人機介面和檔案系統

  1. 人機介面的演進
    1. 批次處理:大型主機(mainframe)時期,電腦使用者並不直接操作電腦,是交由操作員(operator)負責操作電腦。這種架構的缺點是,一旦軟體出錯,使用者無法立刻知道及修改。輸入裝置主要是打孔卡(punched card)電傳打字機(teletype、電腦鍵盤的前身)。
    2. 命令列使用者介面:迷你電腦(minicomputer)時期,使用者開始直接操作電腦,但是電腦還是很貴,通常很多人同時一起使用電腦,這時出現終端機(terminal,就是電傳打字機加螢幕)。這種架構的優點是,一旦軟體出錯,使用者可以立刻知道並修改。使用者就是用終端機輸入命令及等待輸出結果。
    3. 圖形使用者介面:微電腦(microcomputer)時期,電腦縮小到可以放在一般的辦公桌上。電腦變得很便宜,電腦大量普及,使得必須使用簡單易學圖形介面取代命令列。輸入裝置主要是滑鼠和鍵盤,最近則是觸控螢幕。
    4. 自然使用者介面:目前圖形使用者介面使用者仍然需要學習,自然使用者介面強調和電腦溝通與人類溝通方式一模一樣。主要靠聲音及影像辨識(recognition),辨識使用者的語言(聲音或身體)。
    5. 腦機介面:自然使用者介面仍然需要說話或做出動作,腦機介面可以讓大腦直接控制機器(電腦),做到人機合一,人類和機器共生的狀態。目前仍然在實驗階段,離實用性還很早,還是很多科幻小說的主題。
  2. 檔案系統:檔案很難在不同的檔案系統之間轉移。
    1. 儲存裝置:可分為磁帶,磁碟或光碟,快閃記憶體三大類。
    2. 目錄(directory):可分為無目錄,一層目錄,多層目錄三大類。目前因為檔案數量太多,幾乎都是多層目錄。多層目錄有所謂路徑,找起檔案來相當麻煩。目前大多用工具軟體找檔案
    3. 網路(network):可以分為本地(local)或網路。Windows的網路芳鄰就是網路檔案系統
    4. 作業系統(operating sytem):作業系統通常有預設(default)的檔案系統。Windows NT系列(含NT、2000、XP、Vista、7)用NTFS,Windows舊系列(含95、98、Me)用FAT(FAT12、FAT16、FAT32),Mac OS X用HFS+,Linux用ext(含2、3、4)、XFS、JFS、ReiserFS等,BSD用UFS等。

以上圖片取自維基百科。

問題